鸟儿曾经飞过,天空不留痕迹。
花儿曾经谢过,大地不留痕迹。
亲人一旦逝去,心痛怎能平息。
鱼儿的泪珠化成了水,我便成了一条鱼儿,川流不息的河水呜咽着流淌,诉说着我思念父亲的情愫……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平淡的语句总是在痛失亲人之后才真正深解其意。从父亲离开我们到现在,已经不知道多少次我啜泣着从噩梦中醒来,抑或是像往常一样想给病榻上的父亲掖掖被角去照顾抚慰时,才感觉到他老人家真的已经离去了。掐掐自己的手有些疼,这是真的。人世间最大悲痛莫过如此,莫过如此。也就是在这些失去父亲的日子里,我才无以复加的感受到了他的爱,也感知我对父亲那无尽而又绵长的思念。
父亲是一个温厚的人。性善若水。我从小对他的印象就是慈祥和蔼可亲。父亲中年得子,对我们兄弟俩疼爱有加. 我都不记得小时候是否曾经挨过他的打。如果做错事体,充其量就是大声呵斥,真到该挨打时,自然是妈妈动手。他却在一旁袒护着不让动粗。母亲嗔怪他道:自古以来就是棍头出孝子,这样怎能教育好孩子。记得一次哥哥犯错了,他一反常态气势汹汹地把哥哥拉进屋里,屋外的人只听到屋内皮带啪啪的抽打声和哥哥哭叫声。人们诧异。后来有人趴在窗户上一看,父亲并没有用皮带抽打哥哥,而是打在床帮上装腔作势。哥哥吓得哭叫。大家不禁哑然失笑。
60年代生活困难时期,父亲是领导干部吃的是县委会的小灶。年幼的我尖馋挑食,家里的菜窝窝吃不下。每每到傍晚我就到县委大门过道站在那里等爸爸……,等啊等,天黑了,腿疼了,眼涩了,有时靠着墙角睡着了。爸爸终于出现了,缓缓走到我跟前,蹲下身子将我揽在怀里,然后又小心翼翼地从怀里掏出一个火柴盒大小的白面馍馍递给了我。看到我惺忪着两眼狼吞虎咽的样子,总是心疼的说道;慢些吃,慢些吃……这时我感觉我是最幸福的人。父亲一顿饭4两标准,副食又少,还要省出一半给我。结果可想而知,爷俩都饿得面黄肌瘦,跟非洲难民似的。
小时候,每当过年给孩子们发压岁钱时,他自己却像孩子一样快乐。总是提前换好新钢蹦,我们给他鞠躬拜年后,一一分发到我们手中。他还爱买一些水泡花、小金鱼什么的,装在瓶子里煞是好看。总是给家里添一些乐趣,工作之余,他用自行车载着我们飞驰在田野里,我坐在前车杠上,摇头晃脑拨着车铃,逗得他哈哈大笑。听到父亲爽朗的笑声,是我童年最温馨和美好的回忆……。
父亲从小就是一个苦命的人。两岁丧母就像枯藤上的一只苦瓜瓜没人疼爱。是靠老奶奶用麦秆掐辫子卖钱做一口糊糊喂养大的。稍微大些,十几岁就给地主打工扛活。家境贫寒,连盐都吃不起,吃的是糠菜窝窝,穿的是破衣烂衫。家里有一条像样的裤子,兄弟几个谁出门赶集谁穿。一次,父亲给东家干活,晌午饭时从地里回来。刚进东家大门,只见东家的男女老少都慌忙端着碗往屋里跑躲藏起来。后来才知道东家的人碗里端的是饺子怕他看见,而父亲的午饭却是留在锅里的两个黑面窝窝。这时他眼里没有流泪,没有悲伤,只有穷人人穷志不短对地主老财不屑的眼神。
穷则思变。1942年受尽苦难的他毅然地参加了革命,在家乡山东坚持抗日斗争。1947年随刘邓大军南下,在河南西华、淮阳一带与国民党反动派拉锯打游击。钻苇棵,啃草根,枪林弹雨,腥风血雨,出生入死。一次,蒋匪军清乡团将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围在芦苇荡里手扯手拉网清剿,他和战友们藏在芦苇棵里,有好几次蒋匪兵的脚差点没踩到他的头,随时都有被抓住牺牲的可能。好几个和他一起南下的山东老乡被清乡团抓住活埋了。家里几年没有他的生死音讯。在这艰难困苦的时刻,他没有眼泪,没有绝望,只有革命到底至死不渝的信念。
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文革期间,际此社会上政治浪潮狂起阴霾密布中,家庭关爱益见至关重要。身为政法部长、检察长的他受到政治冲击,被停职检查靠边站了。平时连我的家长会都顾不得参加,现在却可以和我厮守相处在一起给我父爱,这是多年来父亲只为工作忙绿所没有过的温馨时刻。成为了我和爸爸相处时间最多最有趣的时候。娇憨的稚子宽慰着父亲受政治冲击的心绪,蒙难的父亲用温情温暖着我幼小的心灵。给我讲述了很多耳熟能详的寓言童话故事,道明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的真谛,教我要做与人为善的人。每当给我讲述战争年代那些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时,心儿紧张的快从嗓子眼里蹦出来了,吓得依偎在他的怀里。深深为他能死里逃生而庆幸,深深感到我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后来他被送进鹿邑试量走资派学习班里受尽折磨,不让吃饭,不让睡觉。没黑没夜的批斗。一次清晨集合开会,父亲连忙起床,衣服穿好后就是找不到鞋子了。急的他大喊起来,好心的同事提醒,你的鞋子不是你用手惦着的吗。高度紧张的父亲惦着鞋找鞋。很多人不堪忍受自杀绝命。这时父亲没有眼泪,没有绝望,只有相信党相信真理的坚贞目光。
父亲是一个爱整洁的人。平时就非常注重仪表和衣着。父亲患病卧床之后,我就承担了给他老人家理发的工作。小时是他给我剪头,现在是我给他理发。知道他爱清洁爱干净,每次理发总是认真的剪去耳后的每一根白发,然后用镜子照着让他自我欣赏,此时已不能说话的父亲脸上流露出满意的笑容。而今,物是人非理发推子、围布、梳子仍静静的放在那里,父亲却离我而去。嗨!再也不能为他老人家理发了。
不做不孝之人,这是做人之道。子女成人自立,父母逐渐衰老,尽孝时日无多,是以父母之年不可不知。知而喜者,亲得寿考,子能承欢也。知而惧者,父母之年愈高,在世之日愈少,深惧子欲养而亲不在,事之愈当谨也。若无所牵挂,更何所依恋。每当我伺候父亲看着病榻上骨瘦粼粼的身体时想,如果没有父亲,也就没有我。古时有24孝而今服伺老人家不正是知恩图报吗。虽苦虽累,心灵上得到安宁。挚友马俊、新玉都劝我说,你侍床父亲几年尽孝了,没有太多遗憾。是啊,“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带着这样的“喜”和“惧”,让我们趁着亲人们健在,多付出一些时间和精力,多给予一些关心和爱,才能将“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和悔恨降到最低,缓解彻骨的风树之悲。
父亲走后,我害怕自己一人独处,我害怕再想起他老人家。每次想起,就心痛得无以复加。夜晚,抬头仰望,繁星儿点点缀夜空,我知道那一颗最明亮的星是父亲。抑制住心痛和泪水,遥祝他老人家在天之灵幸福快乐。
爱是什么,爱就是给予。不论你是浪漫的恋人、甜蜜的夫妻、温馨的家庭,还是相扶相依的老人……只要你有真爱,甜蜜幸福的生活故事就会源源不断的喷涌出来。我和父亲一生一世亲情乃见,一生一世乃见亲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