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前,网上一文友问道:你读书了吗?过去人们见面相互问候:你吃过了吗?民以食为天此问也不为过。而问候读书了吗,使我倍感亲切,意蕴无穷。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中国人有读书习惯的人愈来愈少了。据统计,有读书习惯的人从2004年以前的7%,下降到2004年的5%,并有逐年减少的趋势。有人说现在网通天下,读书大可不必。还有人说一读书就头晕,患了“晕书综合症”,令人匪夷所思。
“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阮葵生在《茶语客语》中说道。我自小就喜欢读书。开始是胡乱翻看,后来渐渐懂得读书要有追求新知的乐趣,阅读的渴望。愿意从书里探索世界万物的秩序和美感。时时陶醉于清沁新奇的语句之中。
“雨过琴书润,风连翰墨香。”无论是疏雨绵绵,还是大雨滂沱,只要我一打开书页,就会将喧嚣浮躁的周遭世界收回到宁静悠闲的书房。紫砂中的茶叶香味淡淡溢出,此时思绪也亦真亦幻了。静对书本,仿佛与古人促膝而谈,如同在圣地仙境游山玩水。似有“倾盖如故”之感,一下子思接千载,视通千里。

《红楼梦》本人通读不下20遍。每读到第七十二回黛玉的葬花吟:“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时不禁唏嘘感叹。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将其极富情境之美,夜之静,月之柔。“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的拟人描写,使人赏心悦目。
“ 书中记载的东西多得惊人,可惜经常缺少锐利而仔细的眼睛。”(摘自《战争风云》第56页)。《战争与回忆》写道,当上校色迷迷的目光看着罗达。一位中士告诉他,她的儿子华伦在珍珠港战斗中牺牲时,“一句话就把上校的色情相去得一干二净,就像一块湿海绵擦掉了黑板上的粉笔字”的描写,把上校不无猥琐转而敬畏的心态表现得酣畅淋漓。
“路上还有行人,但这是别种行人了,街上还有飞驰的汽车,但这是别种汽车了,头上还是晴朗的天空,但这是别种天空了......”前苏联小说《一颗铜纽扣》的作者把主人翁在自己的祖国被德寇占领前后的内心感受用别出新裁的婉曲艺术手法呈现在读者面前。哲夫在《天猎》中“生与死就如同处女与妇女一样,只有一膜之隔”的哲理之言,反复默读,仍不得其解。
在人类发明中间,书——是最伟大的。一本书,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你的一生。它就像活着的灵物,思想的血液。读起来不使人厌倦。 宋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锺粟。我不以为然,只觉得书是一棵桑树,书页是一片桑叶,我如一只小小的春蚕,贪婪的吞噬着它,咀嚼着它,不停地无穷无尽地继续下去,其它就无关紧要了……